<aside> 💡 南香红写作方法论
</aside>
新闻是速朽的,今天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可能明天就不是了,或者在它维持一段时间的热度之后,大家就会把它忘记。故事却可以长久,比如野马的故事距离现在已经有20年了,你现在读这个故事不会觉得它是已经过去的事,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书单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广岛》
特稿单 “北京旧城改造”系列,《极罪:没有结束的细菌战》“野马的故事”系列、“新疆文化考古”系列
<aside> 💡 讲师简介
</aside>
非虚构作家,《南方周末》前高级记者,《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南都传播研究院前首席研究员。 南香红用7年书写了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用10年来讲述野马的生命与尊严,用18年去追溯日本细菌战带给中国人的历史伤痕。
《南方周末》前总编辑江艺平对南香红有这样一句评价:“南香红固然具有观察事物的敏锐直觉、捕捉细节的超常能力、力透纸背的写作才华,不过,比起这些优异的禀赋,埋藏在她内心深处的敬畏和谦卑,更值得我们珍重。”
代表作有“北京旧城改造”系列、“新疆文化考古”系列、“三峡无法告别”系列、“野马的故事”系列等。
特稿是一种用故事来展现新闻的文体,它在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分类中属于软新闻,除了交代新闻的五个W①,特稿还需要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这意味着一篇优秀的特稿要具备新闻的基本元素,比如新、独家、深度、吸引力、关注度、重大性、影响力等,而属于特稿的别种新闻样式所没有的特性就是它“更加注重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大家都知道突发事件、异常事件是新闻,媒体会对其一拥而上,而特稿或许会在人们认为新闻事件已经结束的时候去发现事件的要义。一般的新闻记者就像追着球满场跑的运动员,而特稿记者似乎要站得离事件远一些,以便看到事件的全貌;他们似乎要站得高一些,以便在纵向、横向的各个方面为事件定位。也许要等报道日常新闻的记者们都散场了,废料被扔得满地都是,特稿记者才开始在现场寻觅,寻找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所以,用特稿讲一个故事并不在于你要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讲,你可以用最陈旧的方式,也可以用最现代的方式,但你必须对这个故事完全了然,发现这个故事对今天的意义。
这其实是对新闻的洞察与发现,在这种洞察与发现面前,最不成新闻的东西也可以被写成最好的新闻。这看起来是一个虚无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确切说明的问题。却决定着作品的灵魂。“对故事洞察、理解到什么程度”关乎很复杂的因素,它与作者的专业水平、价值观、对人生的看法、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经验等都有关系。
作为记者,你在进行特稿写作时需要查看笔记、录音、影像等资料,进行整体的复盘,更需要在心里一遍遍盘点每个场景和细节,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对大众读者的意义何在?他们为什么会对这个故事感兴趣?这实际上是在找一个普世的意义框架,以便把你的故事镶嵌进去。假如你没有找到这个框架或者找得不准确,那你就等于没有发掘出采访材料,这就像铜器没有被一遍遍摩挲到发亮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