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是什么样的?
你可能想到的是风云纵横的上海滩江湖,或许是张爱玲笔下的华丽闪的爱恋故事,或许是钱钟书《围城》里白墙黑瓦的江南小镇,或许是茅盾《子夜》中光怪陆离的霓虹闪烁……
一个时代的上海景观
在二十世纪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尽管也饱受过战争的破坏和蹂躏,但大量融合东西方艺术审美的视觉设计弥漫在上海都市生活的各个场合和角落。
大到建筑样式的丰富多样,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经典建筑缤纷呈现;小至街头所见的商业广告海报招贴设计,招牌设计,文字、图案、纹样、日常生活用品的包装设计,都能看到当时世界上最新的风格流派、最时髦的流行风尚。
这一切都是那样使人着迷。像英国文学家萧伯纳来到上海,一下子就被武康路吸引了:“走进武康路,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
伴随着这些精美多元的视觉元素,老上海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市民生活。那些现代西方文明气息和中国古典市民精神揉杂而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城市生活中形成一种精致的,有“腔调”的生活品格和气质,成了一个时代都市生活约定俗成的标准。
如此美妙的上海也吸引了众多历史人物为她驻足。行走在上海的街道上,斑驳的墙壁和静默的牌匾无时无刻不昭示着命运的波折。
愚园路上,杜聿明将军府邸和地下党的秘密据点比邻而居和平共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在此掩护地下电台,《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悄悄运作;
延安中路,徐志摩和陆小曼在这里成婚、居住,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也在此借住;
常德路,张爱玲和胡兰成于此相识相恋,缔造了小说和现实二重“倾城之恋”;
杨高北路,一代青帮大佬、“海上闻人”杜月笙建起了豪奢的杜家祠堂……
中西文化、三教九流,这样的上海承载着多少人的难以忘怀的记忆,又有多少人渴望了解和记住这样的上海。
老上海景观的消亡